馬紹章(作者為海基會前副董事長)2016/9/1 下午 06:25:58
雖然兩岸自五二0之後陷入冷和的狀態,但除了官方交流之外,大陸對於青年、社會及文化領域的交流,並沒有放於鬆。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日前即會見了台灣青年訪問團,據媒體報導,台灣青年提問尖銳,張志軍也沒有迴避。其中有一位青年提到,大陸為何只提「一中」不管「各表」?張志軍回以在大陸一般的認知就是「一中」,沒有表不表的問題,他甚至說「各表」的問題,都可以來談,要找機會把它講一講,如果都不談,永遠擱置也不好。
沒有迴避尖銳提問
過了幾天,張志軍澄清他的談話,表示他當時講到政治分歧問題應該談,並沒有涉及所謂「各表」這個問題。
其實,不論是談「各表」或「兩岸政治分歧」,從中共對台政策的脈絡來看,都是一以貫之,沒有太多的新意。
在大陸的認知中,九二共識既不是一中各表,也沒有表不表的問題。一九九二年海協會回覆海基會的函文提及:「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,努力謀求國家統一。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,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。」事實上,大陸當時在國際上已是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,因此這樣的表述就足夠了。
但中華民國不一樣,必須在國內外刷存在感,因此我方的表述必須強調雙方對於一個中國的認知各有不同,而各自口頭表述,就是要表述這種不同。媒體用「一中各表」來簡括當時雙方的共識,基本上也掌握住了我方的立場,反而為兩岸創造了一個彈性空間,更在16年後,也就是2008年,為兩岸彩繪另一種風景。
「各表」的問題,其實就是政治分歧的問題。張志軍不願用「各表」兩個字,因為大陸不願接受九二共識就是一中「各表」,一旦表示「各表」可談,那就表示有「各表」存在。由此可以看出大陸用詞之謹慎,但張志軍也忘了,各表的前提,其實就是一中,如果沒有一中,又哪有各表的問題可談。用各表的餌來釣一中的魚,魚未必會上鉤,卻也是開了一扇窗,顯出大陸的氣量。後來的澄清,實在沒有必要。
談「各表」或政分歧的問題,其實就是兩岸的政治談判了。習近平主政後,從未忘情於兩岸政治對話,在有關對台講話中,他曾5次提及所謂「合情合理的安排」,其實就是談各表的實質問題,但他總不忘記加上一個前提,亦即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。既然稱做框架,代表裡面有談判的空間,這幾年來,有人說那是機會,但也有不少人說是陷阱。然而,在馬英九政府時期,對於政治談判也是聞之色變,諱莫如深,所以才說「先經濟,後政治」,只是過了8年,始終只有經濟,沒有政治。
刷中華民國存在感
國民黨刷的是中華民國的存在感,因此可以接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,而民進黨政府想要刷的是台灣的存在感,對於這個「各表」的餌,恐怕不太合胃口,沒有什麼吸引力。事實上,在台灣內部還沒有相當共識的情況下,進入政治對話的風險太高,反而可能進一步造成內部更大的紛擾,因此不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主政,都很難跨出這一步。
官方政治對話需要有相當的條件,急不見得好,但台灣不能沒有思考,沒有準備,兩岸智庫之間更不能沒有研究與對話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