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返回列表 发帖

徐元民回忆录---忆儿少---074高中時代20200416

074高中時代20200416

1969年我考進的高雄中學,其前身是1922年日治時期的高雄州立高雄中學校,1947年更名台灣省立高雄中學,原先是一所完全中學,招收高、初中部學生。以高中男生而言,它是高屏地區的第一學府,以當時的升學率而言,全台排名第二,僅次於臺北市的建國中學。當然,再好的學校,還是可以區分出優等生、次等生和後段生。當時的雄中應屆畢業生大學聯考錄取率約
65-70%,換言之,還是有許多人名落榜外,但隔年重考者,大多能如願上榜。
雄中位於高雄火車站旁,徒步只需7分鐘內。我從家裡徒步至鳳山火車站,也在7分鐘內。鳳山站至高雄站車程也約7分鐘,對我來說算是交通便利。鐵路局為了上班、上學者的需求,也安排了適當的班車時刻,我每天早上固定搭約6:50左右的普通車,有十幾節車廂,外加好幾節貨車廂,為了上、卸貨,停站時間超過5分鐘之久。

這班車也可稱為學生專車,從屏東方向過來鳳山、高雄就學者,幾乎都集中在車上,主要是高中、高職、五專生,各校學生、制服、行為舉止一覽無遺,所謂的好學生、壞學生,從外觀上自有一套評斷基準。車內雖然擁擠,用功一點的,或說課業壓力大的學生,會在車上多看一點書。

我通常提早半個小時抵達鳳山火車站的囤貨區,一個人靜靜地背誦國文、英文。有好幾次因睡過頭,出門時已聽到火車進站前的笛聲,我抱著書包快速跑過去,都來得及趕上車,其中有二次更猛,是火車已啟動,我是邊跑邊追著火車攀跳上去的,現在回想起來,好危險,年輕時真的很熱血。

雄中創校時是為日本子弟所設立,因此學校校舍堅固巍然,以二層樓磚造瓦屋為主,校舍區與運動區分隔,降低了上課區域的噪音。學校的校舍真的非常完善,各種科學實驗室、音樂教室、美術教室、工藝教室、軍訓靶場、各種運動場地、學生社團辨公室、學生活動中心、圖書館等等,一應俱全。

印象中,最有特色的是體育組的辦公室,是一座木造的武道館。另有一座游泳池,在我入學前發生溺水事件而關閉,聽學長說,體育課原本可以學游泳的,因噎廢食了,若在高中正式上過游泳課,我念體育系時就可以輕鬆一點。

我的教室都安排在學校後排,與鐵軌庇鄰,火車製造的聲音成為我高中生活的一部分,習慣成自然。教室的窗戶設計很特別,採高挑式,一般人手碰觸不到,是否與隔離火車噪音有關,不得而知。教室的室內規格,與初中時差不多,值日生每天安排二位,負責全教室灑掃、擦黑板、抬便當等事宜,因此許久才輪到一次。

全班的蒸飯箱是鋁質抽屜狀,非常方便收納、取回。我每天多半帶便當,偶爾到學生餐廳用餐,早上10點鐘之前需買“飯票”,12點時排隊用餐盤取餐,制式化的流程,菜色沒得挑選。上午一、二節下課時,大多數同學會到福利社買麵包補充能源,現場人擠人的搶購景象,我還記憶猶深,完全不似好學生的行為。

學校只招收男生,制服很單純,就是軍訓服裝。卡其色上衣、長褲,上衣冬夏有長短之分,上衣衣領有“雄中”、“學生”領扣,胸側也繡校名、姓名等個資,腰帶扣有“雄中”二字,冬季藏青色外套,胸側有校徽標誌,黑皮鞋搭黑襪,體育課為白球鞋配白襪,頭髮理小平頭,頭戴圓盤軍帽。檢查制服是教官的職責,他們都是軍職出身,要求嚴格,但還不至於打罵教育,在雄中任職,鮮有重大校園違規事件需要處理,但仍有少數叛逆行為發生。

因為都市人口較多之故,我們的同學主要來自高雄市區和鳳山二地,其中以高雄二中最多,因為它是高雄市初中聯招的第一志願,我們鳳中也不錯。高一時,我班上有一位初中同班同學,另有一位小學同學,他先我一年入學,高一留級,很巧地和我又同班。另有幾位行為有點偏差,經常找同學的碴。這一年,我和同學的互動有限,像一隻孤鳥,獨來獨往。

上了高中,雖然以升學為主要目標,但排課正常,即使是非升學的藝能科目,任課教師維持本位立場,按步就班絕無寬鬆,學生們內心雖然莫不關心,表面上還是循規蹈矩,不敢冒犯,尤其是有一位音樂老師,會當人的。此外,學生社團也有幾十種,但平時活動並不熱絡。我一向對體育、工藝和美術等課都感興趣,也很認真投入,但我不認為因此而影響了課業。

念高中就是要準備考大學,這是我的基本體認,因為高中畢業並無一技之長。升大學有幾個途徑,主要有大學聯招、專科聯招和軍校聯招,而且還分自然組與社會組,必須在升高二時定奪,自然組升高三時再分甲、丙組,以確定自己升學考試的科目。因此,我高一時便戰戰兢兢的面對挑戰。我發現,雄中清一色男生,偏愛理工科的自然組,同一年級20個班中,只有3個班選社會組(以史地為主的乙、丁組),父親對我的期待也是自然組,他說就業很吃香。

在拿到各科課本之後,我發現每一科目都很新鮮、陌生、艱澀,因此上課都非常專心。說真的,雄中的師資算是相當的健全,大多師大、台大畢業的,然而,也遇到少數鄉音很重的年長老師,尤其是國文老師,他是福建人,在上海念的書,上海腔好重,我非常不適應。

國文課最難的是那些文言古文,要譯文又要默寫,我從初中開始就很怕默寫,因為很難把整篇詩歌、辭賦、古文背下來,或許先天能力有限,或許方法不對,我實在是盡力了,每次月考默寫占20分,白白奉還給老師。加上老師口音重,只能靠參考書指引複習,最終還是無法及格。

英文在初三時放棄了,企圖在高中時彌補回來。我花最多的時間念英文,但每一課文生字多又難背,文法也一直搞不清楚狀況,程度越拉越大,成績一落千丈。能怪英文老師教學方法不好嗎?同學們都考的還可以呀,又要怪我的先天記性差了嗎?期末無法及格。

數學是我自以為的強項,但高中數學比初中難很多,我頓時遇到了瓶頸,此科也是同學們最怕的一科,部分同學會選擇在校外補習,以經驗來看,強者越補越強,弱者越補越浪費時間和金錢,因此我選擇自我進修,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請教同學。然而最後功虧一簣,數學也當了。

國英數三大主科死當,被判留級。這是何等的悲哀,初一時好玩不懂事,也就認了,記取失敗教訓,捲土重來,終能過關。高一再次跌倒,自認已經努力下功夫了,仍然無法升級,難道真的是天資不如人嗎?而今我反省下來,念書仍然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天賦的,“鐵杵能磨繡花針”只是一種鼓勵人不要輕言放棄而已,不是念書的料,硬要念是無法成才的。

雄中的月考、期末考考題都很難,專門殺我們這些“第一志願”考進來的學生之銳氣,即使考試能過關者,大多60幾分,低分略過,平均能達80分者已能擠進全班前3名。這也是學校逼迫學生用功、上進的策略,以提高升學率,因此不惜淘汰跟不上進度的學生。

我高一留級,班上和我類似程度的同學有7、8位,每班留級率15%左右。家人很不諒解,也很無奈,尤其是父親寄與我這位長子厚望。我只好硬著頭皮繼續衝刺,無懼他人恥笑,重讀一年。這一年遇到初中同班同學編在同一班,他去年高中聯考只上第二志願,今年重考如願。我以過來人身份,提供他一些新生該注意事項。他經過重考的洗禮,重新打好基礎再上高中,因此各科成績平行發展,堪稱順利。今日自我檢討,當年放棄英文一科勉強升學,的確不當,但也不知如何之處?

說真的,同學們都來自各路英雄好漢,都有一定的實力,尤其是有幾位天賦優異者,不論文科、理科都難不倒他們,看他們既不補習,念書時間也沒特別多,考起試來總是名列前茅,心裡實在不是滋味。重讀高一,歷史、生物等幾科老師同一位,一樣的課文再修一次,但不見得成效優人一等。

國文老師換了一位師大畢業的年輕老師,口齒清晰,解釋課文詳細,終於能過關了,但是背誦課文一事,仍一籌莫展。數學經過二度學習,只能低空掠過。英文雖花更多的時間,還是無法突破,而且分數越來越低。依規定主科只允許一科不及格,而且至少要30分,最終我勉強升上高二。

高中時代我受影響最大的是生物老師關益民,師大生物系畢業,教學方法活潑實用,我受到啟發和鼓勵,第一年時就能拿高分,第二年任我們的導師。最實用的是他以科學的精神,解釋口腔衛生的重要,男生面對手淫、射精、夢遺的正確觀念,以及長跑調整呼吸的方法、登階測驗脈搏實驗等,讓我印象最為深刻。我發現,理解式的學習方式比較適合我吸收,記憶與背誦的知識,我就很難適應。

重讀高一時,我迷上體育一科,尤其是田徑運動。體育課的期末測驗我在班上總是名列前茅,百米、二百米、跳遠、單槓、帶球上籃都很厲害。自己也找書研究一些技術與訓練方法,買了一雙釘鞋自我訓練,重讀高一那年,在全校運動會跳高項目獲一面銅牌,這是我人生第一面運動獎牌,也激發了我在體育方面發展的動力。

這一年,以年齡來說,我比同學年長一、二歲,生理機能應該比同學成熟,或許因此佔了一些便宜。然而,以我當時167公分身高,46公斤體重之體型,相較於同學算小隻的。我認為,我的運動能力和其他獲獎牌的同學一樣,主要來自天賦,大多是沒有接受過專項的指導與訓練,完全憑先天的運動感。就如同有些同學對數理推理、對語文學習、對背誦記憶有先天過人之處,所以可以應付各種考試。

同是這一年,有一同班同學,在初中時參加過田徑隊,主項目為短跑,記得那年他在校運會拿到幾面獎牌。最特別的是他的英文相當的差,英文老師要他從初一程度打基礎。他的狀況與我相當類似,曾經在初中放棄英文一科,說真的,如果不是先天有某種語文學習障礙,誰會輕言放棄。他在高一下學期時,已呈現半休學狀態,準備重考師專,因為師專不考英文,當年能放棄英文一科而考上雄中,其他四科必須很強,之後他真的如願以償。而我這一年,已埋下投考大學體育系之動機。

以我的高中聯考成績來說,我算吊車尾入學的,當然,吊車尾的若以20%計算,全年級約有200名和我同等級。然而,我心理有數,我當時因為放棄了英語一科,若不及時補救,就如同水上划舟,少了一隻槳,想要考上大學,談何容易。

由於我重念高一這一班,同學們比較活潑,感情頗為融洽,我和大家比較有互動,但全班學科成績較其他班級略差,因此升高二時被拆班。雖然如此,我們這一班在畢業之後還經常聚會,和校外女生班舉辦聯誼,我有幾位麻吉同學,在念大學時還保持聯繫。

我好不容易低空掠過升上高二,課業更加吃緊,尤其是英文一科,實力無法跟上課本進度,必須從初中程度打起,感到吃力又疲憊,加上自己已經規劃投考體育系,需要抽出時間訓練,導致各門功課無法均衡發展,在顧此失彼之下,又被判留級。其實,在高二下學期時,我已做好轉學到私立高中的心理準備。

我事先打聽過,復華中學會接收公立高中的轉學生,集中編班做投考大學準備。也聽說我的小學同班同學,從雄中轉學到復華,這一年他考上台大,獲得復華中學頒發獎金鼓勵。我自我評估,必須孤注一擲,賭上一把,勝算頗大。

高雄市私立復華中學於1955年創立,是一所補習學校起家,1957年正式成立復華中學,設有高中部、初中部及補習學校,1968年配合九年國教,停辦初中部,增設高職部。

為了轉學到私校一事,勢必增加家裡經濟負擔,學費為公立學校三倍,為此,我在高三入學前的暑假,寫了一篇電視劇劇本投稿台視公司,企圖賺取學費,以彌補內心的愧疚,我創意了國台語混搭的劇本,但並未獲得青睞。此外,我也以考上國立大學為目標,期待獲得學校頒發獎金。

開學之後發現,我們這一班50幾個同學,是全校唯一的自然組,甲、丙組各佔一半,選丙組的同學包含我在內,大多是以考體育系為目標。全班連我在內約有10位為雄中、鳳中等校轉學生,另社會組的班還有雄女轉來的,我們的狀況都很類似,無法在原校撐下去,不得已才來念私校的。其中有一位曾是我初中同班同學,他籃球打得很好,也是以考體育系為目標。

我為何以投考師大體育系為第一目標?

1.它是國立大學,而且是公費生,不但名聲好聽,又有職業保障,且免繳學費,可為家裡節省開支。

2.體育系必須加考術科測驗,通過一定的標準後,再依聯考學科成績分發學校,因此,其最低錄取成績比丙組其他科系低很多,這正符合我的程度。

3.若單純以學科程度來評估,我比較適合選考社會組,雖然英文一科較弱,但我史地還不錯,況且選社會組者通常數學較弱,卻是我的優勢,雖然社會組的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一、二十,我有把握吊車尾擠進私立大學,但學費貴得嚇人,與師大相比,值得放手一搏。

4.師大體育系招收一般生名額約5、60名,每年有一千多人填寫為第一志願,僅次於台大醫學系,我認為,只要過了術科測驗門檻,我的學科程度應該沒問題。

5.關於術科測驗,我請教了當時就讀師大體育系三年級的鄰居,它提供了我測驗項目、流程與訓練要領,經自我分析,除了擲鉛球一項稍弱之外,其他項目我都有把握取得中上水準,立定跳遠和單槓引體向上更是我的強項。

6.父親一直認為我從小就是個體弱多病的瘦弱男生,不適合在操場風吹日曬當體育老師。但我意志非常堅定,父親從來沒看過我在運動場上的表現。我非常了解我的優勢在哪裡,我的能力在哪裡,有哪些不足的部分要去克服。

為了備戰聯考,我自己擬定了一套戰略計劃:

1.向家人要求一人獨居屋旁之舊房子,6塊塌塌米大,擁有一張大書桌,缺點就是老舊、沒廁所,蚊蟲多,優點是可安靜讀書,沒人干擾。

2.改騎腳踏車上學,雖然要騎6、7公里,但比起搭火車再轉公車來得有效率,且可節省交通費,又可以自我控制行動以及鍛鍊體能。

3.每天6點起床,母親比我更早作好餐點,我買了一個非常大的便當盒,裝滿了飯菜便騎車到校,邊看書邊吃早餐,留下一半當午餐,放學後在學校運動場練術科項目,傍晚騎3、4公里車往雄中教室溫習功課,在前往途中吃一大碗麻醬麵,直到9點多又騎7、8公里車返家,洗個澡、吃點東西後,再喝一大杯即溶咖啡提神,回舊房溫習一下功課,至凌晨1、2點才睡覺。就這樣度過了高三生活,直到聯考前夕。

4.我在學科的準備,100%升學導向,上課只注意聽講與聯考有關的科目,其餘的一概當耳邊風,看我想看的書。國英數三主科任課老師聘自雄中,可見學校頗為用心,然而,雄中的老師有比較優秀嗎?我認為不盡然,但我可以肯定的是,來校兼任的這幾位雄中老師的確都很認真教學。我針對每一升學科目都有一個期許目標,國文、生物、三民主義三科設定在7、80分,數學、化學設定在5、60分,英文就當0分計算了。欲達7、80分的科目必須全面顧及,想拿5、60分的選擇重點取分,放棄一些很難突破的單元。

5.在術科的準備方面,立定跳遠、鉛球、單槓自選動作、籃球帶球上籃、棒球擲準五項具有技術性,我依照招生簡章的規定與圖示,作反覆性的練習,悟出最有利的動作路徑後,固定成為一種儀式動作,然後熟練再熟練。百公尺跑和單槓引體向上採反覆練習方式。此外也和同學打籃球鬥牛,提升綜合體能。

6.高三這一年全校運動會,我們班是全校最風光的班級,獲全校總冠軍,因為想考體育系高手的都集中在我們班,光我一人就獲三級跳遠、跳遠、跳高金、銀、銅牌,外加4X100公尺、4X400公尺、大隊接力三面金牌。之後代表學校參加高雄市中等學校運動會,三級跳遠、4X400公尺接力二項皆晉級決賽,雖未獲獎牌,對我這種非田徑隊專項訓練的運動員而言,已是很難能的寶貴經驗。參加運動賽會,是我高三唯一的娛樂。

在復華中學影響我最大的是生物老師郭剛,他擔任我們班的導師,聽說他是復華畢業的校友(他是否從雄中轉學過來不得而知),考上師大生物系,返回母校任職,為我們複習高一的生物,以準備聯考。由於班上同學許多從公立高中受挫轉學來此,經由他的鼓勵,讓我提振自信,勇於面對挑戰。

本年度大學聯考學科測驗,除了作文之外,全面採用測驗題,複選加倒扣,一點僥倖都沒有,聯考結束之後,核對公布的答案,自知距離最低錄取科系有一段距離,畢竟選擇丙組的考生,有一大半是衝著醫學院而來的,各個實力強勁,但我的學科成績,若能通過體育術科測驗,要上師大體育系應該綽綽有餘。

大學聯考學科測驗結束三天後,緊接著我參加了軍校聯招,自然組的要考7科,我高三時幾乎沒有念物理,免強應試。由於軍校是全公費生,我的策略就是沒上師大體育系,就念軍校。一個月後收到成績單,錄取空軍通校。

又隔幾天,單獨上台北參加體育術科測驗。這是我第一次隻身上台北,要考3天,試場就在師大。我再度請教了已經念師大體育系大四的鄰居,他交代得很仔細,何時搭哪一班車上台北,再到哪裡搭幾路公車,在哪一站下車,先去哪找他的學弟安排住宿,安頓下來後,到考場認識場地。這一趟,我第一次體驗吃自助餐:排隊、拿餐盤、點餐、付款、找位子、吃餐、喝附贈的湯。

一千多位考生分成3、40組,每組3、40人,每一組都有一位工讀生領隊,由於場地有限,因此每一組所測驗項目之順序不同,各組循環使用。我的第一項是百公尺,規定不准穿釘鞋,我跑完看到成績13.4秒,我失常了,當場嚇呆了,我高一期末測驗就跑13.1秒了,我當時的實力在12.5秒左右,我很懊惱,也很擔心,因為考前為了拼學科,術科練習稍微怠懈,有位同學安慰我說,其他人的成績也不怎樣。我只好沈著應試,完成其他測驗再說。

擲鉛球(4kg)8米多,算全組的後段班,是我唯一的弱項,但我並未失常,立定跳遠2.70公尺,全組排第二,超出預期。第二天考籃球運球上籃來回6趟,32秒多,最後一趟太緊張了,投第二次才進,在全組表現中上,可以接受。棒球擲準10次中7,也算水準演出。

最後一天先考單槓引體向上,我拉了20幾下,但考官說有幾下姿勢不標準,算我18下,是全組第二多的,我很滿意。最後一項單槓自選動作,我自己揣摩了幾個動作,蹬足上、前迴旋、後迴旋、後擺振上,也有中上水準,得了7分,同學說我耍得很漂亮。考完之後,我除了百米失常之外,其他表現正常,應當可以截長補短,就等放榜了。

這個時代還沒網路,看榜除了到現場之外,就是看報紙,放榜前一天我失眠了,一早就在家門口等報童,攤開榜單很快就找到我的名字,我終於做到了,我從初中、高中唸書一直不順,留級連連,自卑地轉到私立學校,對不起家人。

我認為,上了高中之後,我逐漸認識了我自己,我的志趣在哪裡,我的強項是哪些,我可以自主決定走哪一條路,我懂得使用方法去應對困境,也發揮了我不向命運低頭的勇氣。我完成任務了,爸媽終於放心了,許多小學、初中、高中的同學都嚇了一跳,那位經常留級又瘦小的同學上了國立大學?而且還唸體育系?

之後回學校拿成績單,學科和術科之成績表現,和考前的預測相當的接近,雙雙高出最低錄取分許多,英文只有3.55分,迄今我還記憶猶新,畢生難忘。我們高三這一屆,有三位考上體育系,其他科系的有好幾位,我是唯一上國立大學,但學校因故沒頒獎金,我很失望。隨後有同學參加三專聯招,又考上好幾位,還有上榜軍校的。之後也有幾位隔年重考上榜。而我在雄中的同學,有上醫學系的,也有上公、私立大學的,當然也有落榜的,他們有幾位隔年重考,表現還不錯。

聯考制度看似公平,但對所有考生而言並未適性,而今的聯考已經改革,釋出部分的名額採多元入學管道,值得讚許。

我將考上台灣師大體育系視為人生第一個轉捩點。若單純以升學考試論英雄的話,從初中聯考、高中聯考到大學聯考,我都是以第一志願上榜,值得為自己按三個讚。若是以求學的過程細節分析,可說是寒心酸鼻,坎坷累累,挫折連連,迄今歷歷在目。

我們的高中教育是一種菁英教育,考試就如同篩子篩沙石一樣,要篩選菁英,就選取篩孔大的篩子,直接篩出大石子,放棄其它中、小石子和細沙。以面對升學考試來說,你的每一應試科目如果都均衡發展,而且都具有優等程度,那麼你的石頭長相會大又圓,最小直徑大於篩孔直徑,篩子怎麼篩都不會掉出篩孔。如果你的每一應試科目,程度參差不齊,你的石頭長相也許呈長條狀、或扁平不均,甚至最大直徑小於篩孔直徑,那麼,想要留在篩子內就困難了。

升學考試必須面對許多科目,每一種科目都有其特性與難度,想拿理想的分數,我認為天資占第一位,資賦優異者聽老師講解一遍,就能記在腦海、融會貫通、運用自如,若你不是這一科的料,念起來就特別吃力,事倍而功半。因此,名校、名師、補習、激勵、努力之條件都是其次而已。

是以,能否了解自己的優勢,評估哪一科目、哪一科系才是你的“菜”,就顯得至關重要。我很感謝父親在經濟上讓我衣食無缺,上學無虞,但我無法接受他對我選科系的期待。從上初中開始,我一路跌跌撞撞,人雖未對我恥笑,我卻已愧對家人,自責頗深。但我並未退縮,尋找突破點,力圖振作,其中也遇到許多貴人的指導與鼓勵,鎖定目標,堅持到底,達陣過關。



作者:徐元民(歡迎轉載或引用,並註記文章來源出處)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