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返回列表 发帖

徐元民回忆录---忆儿少---001文山國小2018/08/01

001文山國小2018/08/01

   我滿六足歲念文山國小,它的東側校門離我家門口只有十幾公尺,我們經常笑說:‘下課時回家喝一口水,還來得及回教室上課’。我也戲稱它是我家的‘後花園’。學校上下課的鐘聲,早操時間、打掃時間、放學時的音樂,在我家聽得一清二楚。

   文山國小位於鳳山火車站後方約一百多公尺,於1953年開始招生,是繼鳳山國小(1898



)、五甲國小(1924)、大東國小(1938)、誠正國小(1948)之後,鳳山的第五所小學,也是1945年二次大戰後,因應嬰兒潮所增設的小學。(鳳山國小與曹公國小的校史都創始於1898年,歷經幾度曲折於1959年正式分成二校。)
   我入學當年有五個班級,校舍呈ㄇ字型,有木構、有磚牆,也有鋼筋水泥三種結構,都只有一層樓,校舍中間有一個二百公尺的田徑場。我的教室和念六年級大姊的教室遙遙相對,大姊取笑我說:‘你當班長很臭屁,在教室走廊全班整隊喊口令時,聲音都傳到我們教室裡來’。我的導師是一位剛從師範畢業的女老師,長得像個洋娃娃很可愛,可惜一年後就轉走了。

   師範學校畢業才18歲,這是當時絕大多數初中畢業生夢寐以求的學校,倒不一定是非常想當老師,而是念師範是全公費,免學費、食宿,還有制服、書籍費補助。然而,這樣‘科班的’、‘正規的’老師,在全校比例很少。1945年政府接收台灣後,學校制度從日本式教育改為中國式教育,所有學校師資嚴重缺乏,有就近從福建徵聘的,有將受過日本式教育者加以培訓的,還有一些於1949年隨政府撤退來台的軍方、官方眷屬‘甄選’進來的,還有一些經過‘檢定’就可當老師的。在升學主義高漲的時代裡,每個小學六年級開始補習,有些學校甚至五年級就開始補,有些老師招攬自己的學生到家裡補習,有補習的老師算是‘肥缺’。

   我的二年級班導師姓侯,三、四年級班導師姓汪,都是眷村的女眷,五年級的班導師姓鄭是外地人,每天搭火車來學校,他不太有經驗,我們班是當時五年級五個班裡,表現最差的班,也是我行為最散漫、過得最快樂的一年,升到六年級每天都和國語、算數、作文老師見面,班導師姓李。最值得一提的是校工老鍾,他是個單身外省人,沒念過書,以校為家,包辦全校所有的雜事,勤奮、認真、忠誠無話可說,後來娶了一個原住民,生了一個獨子,在學校的角落搭簡易宿舍,直到退休後還義務擔任學校義工,是一個‘永遠的校工’。

   由於我們的學區幅員較廣,同學分別來自三個日本宿舍區、二個眷村、二個農村、一個警察新村、一個大陳義胞村,以及非以上屬性的店家、工廠、勞工子弟。若以族群來分,‘本省人’、‘外省人’、‘河洛客’皆有,原住民和富家子弟幾乎沒有。就家長職業別來看,涵蓋士農工商軍警教,非常多元。

   我們在學校被規定要說國語,透過全班同學相互制約,否則會被罰錢。然而,同學私底下還是習慣說母語,我在這種環境下,自然而然的培養出‘雙聲帶’,國語、閩南語都很流利,而且我發現,我們這些族群的長輩們,國語腔調五花八們,閩南語也有所差異,但是到了我們這一代,卻逐漸‘統一’了。

   這個時期正是兩岸軍事對峙時期,政府為了控制人民的思想與身體,因此實施愛國教育和身體規訓教育,‘禮義廉恥’大匾額高掛在學校中廊最顯目的地方,班級分別以‘忠孝仁愛信義和平’取名,從小灌輸四維八德的道德教育,每天早晨師生舉行朝會,實施唱國歌、升旗、表揚、訓誡、早操等儀式,氣氛頗為嚴肅,其中低年級的早操和中高年級的早操難度有別,當喊口令的示範老師站在司令台上,將全體同學隊伍散開之後,大家整齊劃一的隨著音樂做肢體操練,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班導師會站在自己班上學生的最前頭,以身作則。

   當時學校還有一個防空洞,我們經常在那裡玩捉迷藏;二個廁所和一個垃圾集中場,這是我在五年級時負責的‘管區’;溜滑梯、盪鞦韆、各種攀爬架,以及好幾座旋轉式的木馬、地球儀等大型的機械遊戲機。

   我認為,二戰後台灣的政經環境相當險惡,在歷經三、四十年的努力,創造出‘經濟奇蹟’,實施普及的、平等的國民教育應居首功。小學是社區化的機構,大凡選舉、里民大會、軍方演習紮營,都借用小學,校友打球、民眾運動健身、散步聊天,也利用學校設施;然而,有些民眾缺德,校園就很難管理,設備很容易遭破壞,每到放暑假前,高年級同學要負責將課桌椅集中幾個教室上鎖,但效果仍然有限。

作者:徐元民(歡迎轉載或引用,並註記文章來源出處)

返回列表